北京市東城區“十三五”時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
前言
“十三五”時期是國家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全面布局的重要時期。在北京市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背景下,東城區將堅持“文化強區”戰略,秉承“城在文中,以文化城”的文化發展理念,科學規劃大文化產業布局,全面推進區域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實現由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轉型。
在新發展階段,東城區將以市場需求為基礎,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政策完善和平臺搭建為手段,強化中心城區文化示范性,擴大文化品牌影響力。
遵循北京市作為國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發展目標定位,發揮東城區在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通過保護和利用中心城區傳統文化資源,培育“高精尖”文創企業、文創人才和文創品牌,孵化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中小微文創企業,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文化參與意愿和文化消費需求。
本規劃編制的主要依據是:《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2016),《北京市“十三五”時期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規劃》(2016),《北京市“十三五”時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2016),《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提升規劃》(2014-2020),《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功能區建設發展規劃》(2014-2020),《東城區總體發展戰略規劃》(2011-2030),《北京市東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2016)等。規劃限定期為2016年-2020年。
一、 發展基礎、面臨挑戰和機遇
(一) “十二五”時期東城區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成就
秉持“文化強區”理念,“十二五”期間,東城區文化創意產業實現穩步、健康發展,產業規模和效益不斷提升。從產業規模、收入和利潤指標來看,產業集聚效應逐步凸顯,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產業競爭力顯著提升。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從2011年162.3億元,增至2015年252.5億元,年均增長12.1%。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全區GDP的比重由2011年12.2%增至13.6%,成為推動區內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十二五”期間,東城區文化創意產業不斷呈現融合、聯動、集聚、創新的發展趨勢,并在藝術品交易、文化演藝、全媒體出版、文化旅游等領域處于全市領先地位。具體表現為:藝術品交易業方面,東城區吸納了全市藝術品拍賣行業近50%的領軍企業入駐,行業收入占全市藝術品交易收入總額的近半份額,充分體現了藝術品交易的集聚優勢與規模效應。文化演藝業方面,東城區現有藝術表演團體 80個,各類劇場29個,劇場設施占全市總量的40%,票務營銷占全市總量的90%,行業收入占全市文化藝術業總收入的20%。依托于原創劇目資源、戲劇品牌活動以及演藝區的集聚基礎,“看戲劇,到東城”的品牌效應進一步擴大。全媒體出版方面,商務印書館、人民文學出版社等傳統出版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數字出版成為產業發展的新亮點,融版權資源、新媒體資源、終端渠道資源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態勢基本顯現。文化旅游業中,依托內容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和骨干企業,形成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旅游業態與文化創意、設計服務的融合效應顯現。
“十二五”期間,在文化產業要素市場建設方面,東方雍和國際版權交易中心規范有序地開展機制創新和業務拓展,加大了 “版權價值”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北京文化產權交易中心落戶前門,為發揮要素市場資源配置功能,實現文化要素的跨區域有序流轉,建立文化產業多層次資本市場和金融服務體系提供了歷史機遇與廣闊平臺。
(二) “十三五”時期東城區文化創意產業面臨的新形勢
文化發展政策孕育新機遇。 《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提升規劃(2014-2020年)》等文件相繼頒布實施,一系列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等政策相繼出臺,北京市文化改革和發展領導小組等機構相繼成立,全面統籌和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工作,文化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廣闊發展空間。
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新階段。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上升為國家戰略,跨地區產業對接合作不斷深化。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東城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了地區產業聯動的新發展前景,拓展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使東城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進入提質增效、引領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新階段。
文化中心建設提出新要求。 為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北京市加快“全國文化中心”和“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建設,對東城區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出更高要求。東城區需要進一步明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向和行業重點,著力優化現有產業空間布局,形成基礎穩固、重點突出、特色鮮明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格局。
文創產業融合呈現新趨勢。 在宏觀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文化創意產業與相關產業呈現融合創新特征,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新引擎和新路徑。依托豐厚文化資源,東城區文化產業發展優勢增強,文化資源整合力度提升,居民文化消費結構比重上升,為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文化品牌塑造帶來新契機。
文創產業轉型升級新挑戰。 文化創意產業轉型升級的制約因素仍然客觀存在。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有待進一步挖掘;文化資源產業效能亟待強化;空間資源集約利用效率有待提高;產業發展統籌協調機制有待進一步理順;文化領軍人才效應和骨干企業輻射帶動作用尚需強化;文化創意產業要素市場平臺效應有待進一步發揮;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質量與規模有待進一步提升。
二、 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基本原則
(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深入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區的區位優勢,推進實施“文化強區”戰略,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建構“高精尖”產業體系,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著力優化市場環境,著力完善政策制度保障,不斷提升產業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依托歷史文化資源稟賦,強化文化的化育、引領功能,以文化彰顯城區特色,以文化促進產業創新,以文化聚合資源優勢,以文化帶動大眾消費,增強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以及對城區的整體輻射帶動作用。
(二) 總體目標
“十三五”期間,東城區文化創意產業在協調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完善要素市場建設,加大融合業態扶持,優化文創產業布局,促成優勢資源集聚,增強創新驅動力、協同發展力,提升市場競爭力、文化影響力。
到2020年,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力爭突破350億,占全區GDP比重達15%。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能級穩步提升,成為引領與支撐全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全產業形成文化創新活躍生態。 充分利用區位優勢與資源優勢,促進創新要素在文創企業之間、文創園區之間、跨產業之間的高效流動與組合。培育一批具有創新力與發展潛力的文創企業,推進產業價值鏈向高端延伸。十三五期間,新增上市、掛牌文創企業8-10家。
——重點產業領先優勢拉大。 文化演藝業、全媒體出版業、藝術品交易業、文化旅游業著眼于影響力經濟,在進一步擴大產業規?;A上,在內容產品開發、活動品牌建設、商業模式拓展上形成全行業示范引領。
——文創人才集聚效應顯現。 依托濃郁文化氛圍與積極人才政策,著力引進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領軍人才,聚集創新創意能力突出的文化創業團隊,培育具有發展潛力的青年英才,以人才資源優勢助推文創產業可持續發展。
——文創園區實現均衡拓展與模式升級。 以非首都功能疏解為契機,促成文化創意產業空間布局的優化與體量的拓展。文創園區服務內涵明顯提升,人文體驗感與平臺功能性形成示范效應。創意胡同與文化街區集聚特色提升,成為傳統韻味與當代趣味有機融合的文創展示窗口?!笆濉逼陂g認定區級文化創意產業示范園區4-8家。
——文創平臺帶動全產業鏈資源整合。 積極推動文化產權交易平臺、文化金融服務平臺、文化人才創業孵化平臺、文創產品展示推介平臺、文創產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以平臺思維塑造產業競爭優勢。
(三) 基本原則
未來五年,東城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應遵循以下原則:
——改革推動。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創意產業的科學管理體制與經營機制,結合東城區存量資源有限、城區功能“瘦身健體”的現實,啟動城區文化創意資源的內涵挖掘;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東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難題,最大程度釋放區域文創產業的集聚效應。
——創新驅動。 創新是文化創意產業加速發展的原動力。實施文化創新和科技創新“雙輪驅動”戰略,以創新驅動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創新“文化+”的產業模式,促成區內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結構創新與形態變革,助力東城區從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的轉型。
——融合帶動。 以創意設計為先導,帶動整個文創產業附加值提升。依托文化資源優勢,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與科技、金融、旅游、體育等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增強文化創意產業與周邊產業的互通性,提升產業附加值。
——協同聯動。 在頂層設計上,立足東城區區域功能定位與特色文化資源優勢,彰顯文化創意產業在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與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帶動與示范作用。運用政策杠桿,發揮東城區文化創意產業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中的輻射效應。
三、 空間布局
依據產業空間布局規劃思路,“十三五”期間,以現有文創產業園區、文化發展集聚區建設為基礎,在東城區發展總規的空間布局結構下,構建“一軸、兩區、多亮點”的文化創意產業空間發展格局。
圍繞資源集聚、產業升級、體驗提升,優化文化創意產業的整體布局,把區位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力求外接國際視野、內接民生地氣,落實“城在文中,以文化城”的發展理念。

(一) 一軸:歷史文化體驗軸
以北京城中軸線為軸心,以故宮、天壇兩大世界文化遺產為核心,加強鐘鼓樓、南鑼鼓巷、前門、天壇、永定門等節點聯動發展,持續開展“一軸”文化魅力走廊建設,打造縱貫南北的“文化主脈”。
以前門歷史文化節、孔廟國子監國學文化節等文化品牌為基礎,實現故宮、天壇為代表的皇家文化,雍和宮為代表的宗教文化,國子監為代表的國學文化,孔廟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智化寺為代表的傳統音樂文化多元集聚,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文化體驗功能區,整體提升東城文化品牌知名度。
依托歷史文化優勢資源,豐富文化內涵、拓展當代價值應用,以創新與創意為推動力,提高歷史文化資源的文創轉化率。加強東城區文化資源開放和共享,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歷史文化資源創意產品研發、生產和經營。
充分調動區內博物館等文化文物單位積極性,鼓勵發揮各類市場主體作用,加強文化資源梳理與共享,提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水平,完善文化創意產品營銷體系,加強文化創意品牌建設和保護,促進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跨界融合。發揮中國美術館、嘉德藝術中心、首都劇場、三聯書店等文化企業豐富文化結構和層次的作用,促進鮮明文化特色和深厚文化氛圍的形成,促進文化與商業融合發展。
立足文化生態保護設計原則,形成歷史文化體驗功能價值呈現、旅游文化產品文化附加值展示和文化產品購買體驗為一體、獨具文化地標性的歷史文化體驗軸。
(二) 兩區:文創產業集聚區
“兩區”,圍繞文創產業既有優勢,集合文化創意業態融合發展熱點,借力文化金融融合和科技融合的發展趨勢,推動兩大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發展。
1.文化科技融合區
以“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設為契機,重點打造安外大街和北濱河路商務和科技服務發展帶、北二環數字傳媒和創意設計發展帶、東二環金融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帶、龍潭湖文化體育健康發展帶,整合東城區文化元素和科技創新能力,充分發揮東城區文創、科技龍頭企業對產業的吸引、集聚效能,打造較大規模的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區。
依托中關村東城園在科技融合、信息服務、金融服務、商務服務方面的優勢,將中關村東城園打造成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的重要載體。以“互聯網+”為手段,打造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圍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到2020年建成一批符合文化科技融合定位的創新孵化器,利用市場化手段,依托創新孵化機構吸引集聚社會資本,初步形成東城園創新孵化體系,優化東城區文創產業生態。
依托現有園區,加快發展科技和信息服務業,打造移動數據通信、數字內容、數字傳媒、軟件服務、專業設計、科技咨詢、知識產權服務等產業集群。發展移動數據通信,支持廣播電視網絡公司加快發展,推進電信網和廣播電視網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發展數字內容服務,推動文化產品與服務在生產、傳播、消費方面的數字化、網絡化進程,強化新媒體技術對內容產業發展升級的支撐作用,加快培育雙向深度融合的新型業態。
2.文化金融創新區
以北京城中軸線南段為核心,北起前門東大街,南至兩廣路,西起前門大街,東至新革路,以前門地區歷史文化資源和傳統商業為基礎,借力北京文化產權交易中心,打造立足北京、面向全球,提供文化產權要素、資源交易服務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
以創建“國家文化金融合作試驗區”為契機,大力推動文化與金融合作創新。在文化金融合作試驗區制定資金、財稅、土地、人才等先行先試政策,推動文化融資擔保、文化融資租賃、文化小額貸款、文化投資基金、文化信托、文化保險、文化銀行等業務的集聚發展。
積極推動金融機構與文化企業的對接平臺、文化項目孵化平臺、文化企業信用評估、文化要素配置、文化金融人才聚集、文化金融信息服務等平臺建設,開展行業信用體系建設試點,探索文化企業信用貸款的融資新模式。充分發揮文化金融合作試驗區的企業孵化、資源凝聚和區域輻射作用。
(三) 多亮點:胡同里的創意工廠及文化特色街區
“多亮點”,即青龍胡同、方家胡同、藏經館胡同等為代表的老北京特色胡同群和77文創園、東雍創業谷等為依托的舊廠房工業遺存。
通過有計劃、有步驟的騰退改造,積極推動胡同空間的創造性利用。鼓勵胡同內觀光工作室的建立,為藝術大師、文創產業領軍人才提供創新空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創作提供展示和互動平臺。吸引優質文創企業入駐,集聚文化創新創業要素,提升文化創新創業生態,打通跨界資源要素,推進“胡同創意工廠”的業態升級與效益提升。
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鼓勵創新孵化器建設,利用市場化手段,依托創新孵化機構吸引集聚社會資本,形成文創企業創新孵化體系。強化創意胡同與眾創空間對于中小微創意企業、青年創意人才、文化創新資源的集聚優勢,帶動周邊社區文化體驗感提升,形成“小集聚、大融合”的發展布局。
四 、重點產業
以文化為引領,以創意設計為先導要素,發展轄區內文化創意產業。以創意轉化帶動內容產品價值鏈提升,在文化演藝業、全媒體出版業等文創核心板塊,體現文化影響力價值;以資源稟賦帶動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激活與開發,在文化旅游開發、文化商業體驗等文創周邊板塊,彰顯體驗經濟活力;以要素市場建設驅動文化藝術市場擴容,在藝術品交易業等產業門類加大領先優勢,體現行業標準、商業模式的創新示范作用。
(一) 文化演藝業
未來五年內,以優化戲劇生態,拓展文化演藝產業結構,全面鞏固和提升“戲劇東城”品牌為目標,夯實演藝人才、演藝機構、演藝劇場、演藝消費四大發展基礎。
立足于文化演藝優勢資源,充分發揮節事活動對產業生態的優化提升作用。持續推動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中國兒童戲劇節、北京喜劇節、南鑼鼓巷戲劇展演季等演藝節事活動,發揮各自特色優勢,從鼓勵內容原創、開拓展演平臺、提升品牌影響力、激發演藝消費需求等多方面提升“戲劇東城”品牌的國際影響力,實現產業生態的優化和整體產值的穩步上升。
在京津冀文化合作背景下,充分發揮“戲劇東城”品牌效應,推進文化協作與資源互補,實現演藝產業聯動。依托東城區現有原創劇目、劇場設施、票務平臺、版權交易市場等全產業鏈優勢資源,積極推動基于版權的演藝模式輸出,打造全國演藝文化策源地。
依托中戲、人藝等戲劇人才培養機構,激發戲劇人才的原創熱情與能力,扶持東城原創劇目。完善戲劇人才服務體系,匹配胡同創意空間,吸引擁有原創能力的青年戲劇人才和小型工作室在東城區集聚,力爭建成國內一流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戲劇中心。
(二) 全媒體出版業
未來五年內,全媒體出版業以形成“大出版”格局為目標,積極利用內容版權的跨產業流動性,實現多個產業門類融合聯動,實現產業鏈聚合發展效應。
重點發揮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對全媒體出版產業鏈的引擎作用。深化傳統出版資源的數字內容增值服務,發展以數字化生產、數字化傳輸、數字化消費為主要特征的出版新業態。鼓勵傳統出版企業聚焦各自專業優勢領域開拓數字出版業務和新興增值業務。構建媒體融合、渠道聯動的全媒體新聞平臺,加強輿論導向作用,鼓勵優秀的新聞內容產品推出和傳播。
以知識產權(IP)開發為核心,形成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設計服務、數字媒體業等多個產業門類的聯動。在優秀內容產品推出的基礎上,實現多種產品形態、多種消費渠道的跨產業門類延伸開發。
利用東方雍和國際版權交易中心等版權交易平臺優勢,創新版權交易品類與文化消費模式,帶動全媒體出版產業鏈結構調整與產能升級。健全市場主體發展激勵機制,鼓勵公平合理的出版產業鏈分配格局,探索建立數字版權等無形資產的評估體系,加大全媒體版權交易市場活躍度。
(三) 藝術品交易業
未來五年內,依托現有產業優勢與領軍企業,全力打造覆蓋層次豐富、配套服務專業的藝術品交易產業綜合服務平臺,實踐藝術金融創新和交易形式創新。
鼓勵藝術品交易產業與金融服務業合作,實現金融資本與藝術品收藏、藝術品投資的融合,變藝術品資源優勢為藝術金融資本優勢。以創新藝術品交易平臺為推動力,推動以藝術銀行、藝術基金和藝術信托、藝術品按揭與抵押、藝術品產權交易、藝術品組合產權投資等藝術金融創新形態,促進藝術品交易體系的優化發展,提升藝術品交易產業的規模與活力。充分發揮嘉德、保利等大型藝術品拍賣龍頭企業與銀企合作典型示范效應,實現藝術品交易企業與金融機構的深度合作,提升藝術品金融增值服務的深度與廣度。
鼓勵藝術品交易業與互聯網相融合,加快互聯網技術應用,加快藝術品交易流通速度,擴大藝術品交易市場空間。通過線上交易平臺建設,積極拓展在線拍賣服務,擴大應用場次、強化推廣傳播效果,提升使用人群,培育大眾藝術品消費與投資意愿。同時,利用互聯網優勢,與中青年藝術家、海外藝術家創作對接,開展藝術家直拍服務。
鼓勵建設藝術品數據庫,對藝術品資源進行專業化信息收集、整理、加工,構筑多層次藝術品描述體系、國際藏家體系、交易價格體系,為藝術品防偽、鑒定、評估等交易服務環節提供支持,為藝術品交易行業健康發展提供保證。
(四) 文化旅游業
未來五年內,文化旅游業以實現文化旅游資源優勢向文化旅游產業優勢轉化為目標,提升文化旅游對周邊產業的經濟帶動效應,為區域經濟發展創造新的增長極。充分利用東城區歷史文化資源稟賦,統籌區域旅游資源,深挖旅游景點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敘事內涵。深挖前門、雍和宮-國子監、南鑼鼓巷、東四三至八條等一批“歷史文化精華區”的文化價值,打造歷史文化特色展示空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體驗中心。立足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展示,聚焦特色、彰顯文化,積極實踐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推動區內歷史文化街區與文化旅游企業的合作,推出新的旅游產品,打造旅游品牌;鼓勵旅游企業開發文藝演出、藝術展示、節慶節事等活動,提升旅游的文化內涵。積極利用數字化手段,打造融實景文化體驗、數字文化記憶、文化商貿服務為一體的文化旅游智慧服務系統,加速東城區智慧旅游進程,實現文化服務經濟向體驗經濟的升級轉型。
鼓勵文化創意企業開發、推介傳統文化產品品牌,生產、銷售相關衍生文創產品,通過創意設計激活文化歷史資源的當代價值,激發國內外游客的文化消費需求,形成一批擁有文化創意含量與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旅游產品,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設計品牌。
五、 重點任務
(一) 文化要素市場建設
1、文化金融市場建設
以創建“國家文化金融合作試驗區”為契機,加大文化金融服務模式與文化金融產品的創新開發,整合文化產業要素資源,以要素集聚和配置優化推動產業門類做強做優。
推進文化金融服務體系建設,打造以財政資金政策為引領、各金融業態龍頭機構為帶動、各類金融服務機構積極參與的文化金融生態圈。推動文化金融產品及服務平臺建設,吸引文化金融專門機構入駐。鼓勵適合文創產業特點的文化金融項目,支持產業鏈融資、應收賬款質押融資、股權質押融資、無形資產質押貸款等文創信貸產品,支持開展演藝項目、藝術品交易、影視項目、動漫游戲項目等文化產業保險。綜合利用信貸、信托、基金、擔保、保險等金融工具,為文創企業搭建增信服務、股權投資、小貸融資等金融服務平臺。打造服務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服務集群,吸引文化咨詢顧問、資產評估、經紀代理、法律服務等中介機構集聚東城。
推動“互聯網+”文化金融平臺建設。發揮互聯網在信息搜索傳播便利性優勢,推進文化產權交易托管及信息查詢服務。發揮互聯網在喚醒公眾認知與實現分享經濟的優勢,發展實物眾籌、股權眾籌、債權眾籌等多種模式,為各類文化企業及項目提供融資渠道。
2、版權交易市場建設
進一步完善版權價值評估、版權展示、版權交易等產業鏈,實踐版權交易和版權金融模式創新,在版權價值評估、版權資產證券化、版權眾籌領域實現突破,打造覆蓋文學版權、影視版權、新媒體版權、體育賽事版權等全領域版權要素流通交易平臺。
依托互聯網技術,建設更具開放性的版權服務平臺,匯聚版權內容資源、版權分發渠道、專業版權服務及各類版權開發應用,提升各類文創企業版權業務開展的便利性、精細化、多樣性,減少版權流通成本與糾紛,促成數字版權生態環境的優化。
在設計服務和文化創意與其他產業融合趨勢帶動下,通過文博授權等形式,實現傳統文化資源的市場價值激活。通過藝術授權服務平臺的建設,滿足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對藝術作品知識產權應用的需求,實現跨產業門類的對接融合發展,為文化藝術資源的國際傳播提供市場化載體。
(二) 文化經濟融合發展
1、文化科技融合發展
“十三五”期間,鼓勵和扶持文化企業形成創新動力,以關鍵技術為突破口,以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高端產品開發為切入點推進自主創新。在數字平臺建設、數字媒體產品研發、演藝舞臺創設、歷史文化資源展示與傳播等重點領域促進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
充分借助文化創意與科技創新的融合滲透功能,通過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研發創作、生產制造與傳播消費等各環節,為旅游、商貿、體育等相關產業開辟出全新的產業發展模式。有效提升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虛擬展示化、電子商務化,構建文化體驗、文化傳播、文化消費線上線下互動機制,拓寬消費人群。
積極推動高新技術對現有文化創意產業門類的升級改造、迭代更新,培育新興文化業態。緊扣“三網融合”、“移動互聯”、“虛擬現實”、“云端”等技術趨勢,實現科技創新成果在文化領域的集成、轉化和應用,催生一批文化與科技融合型企業。
2、創意設計融合發展
“十三五”期間,創意設計對于整個文化創意產業的先導作用進一步提升。通過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催生一批帶有文化創意內涵與創新設計元素的文化產品品牌,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增加值占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明顯提高。
鼓勵市場主體提高創意設計能力,圍繞區內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創意轉化與產品研發,促進藝術衍生產品、藝術授權產品的開發生產,增強旅游商品、日常消費品的文化附加值,加深文化記憶、提升文化趣味,激發文化消費。
鼓勵國際一流的設計組織與設計機構在東城設立設計中心。鼓勵國內外知名的設計師在東城設立工作室。鼓勵老字號企業設立創意觀光展示空間。共同營造濃厚的創意創新氛圍,將前端設計與終端體驗相融合,將設計業、旅游業、商業、制造業有機融合,促成新興產業鏈。
3、文化創意產業與健康服務業融合發展
樹立體育屬于大文化的理念,以冬奧會為契機,積極促成文化創意與體育產業的融合發展。圍繞體育賽事、體育品牌進行衍生產品開發,突顯體育文化精神內涵。吸引體育創意、體育經紀、體育產權交易、體育賽事經營、體育資產運營等體育產業高端企業入駐東城,形成集聚優勢。
以國家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為契機,深化中醫體制改革,積極推動文化創意與中醫藥產業的融合發展。以同仁堂等中醫藥行業龍頭企業為帶動,挖掘明、清太醫院遺址、故宮博物院清代宮廷醫案館、中國醫史博物館、同仁堂博物館等中醫藥文化資源,推動中醫藥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重點發展以中醫藥文化傳播和體驗為主題,融中醫康復養生、中醫文化傳播、中醫藥健康旅游于一體的新型文化旅游產品。加強中醫藥文化衍生品的開發生產,鼓勵市場主體參與創作一批承載中醫藥文化的創意產品和文化精品。
(三) 文創產業空間拓展
1、創新舊有空間轉型模式
以非首都功能疏解為契機,立足“大文化”格局,按照“城在文中,以文化城”的文化發展理念,以歷史文化資源稟賦為基礎,在有序推動舊有工業空間騰退的基礎上,探索舊有空間轉型升級、創新利用模式。立足文化生態保護設計原則,以還原文化地標、強化城市公共景觀建設、完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為手段,通過南鑼鼓巷、隆福寺等地區空間建設項目,探索再現該片區原有歷史文化內涵,提升舊有空間的人文體驗感和創意氛圍。
2、盤活改造產業存量空間
發揮文化創意產業內生動力,有特色、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以城市更新改造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為契機,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空間體量的拓展,鼓勵社會資金與民間資本參與存量空間資源的盤活與升級改造。鼓勵特色工業遺存與老舊商業設施的創新轉型,積極引入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文化創意企業、文化品牌入駐改造,提升潛在文創產業存量空間的活力。
(四) 文創園區模式升級
1、加強智慧型園區建設
積極探索智慧型園區建設模式,加快文創園區信息基礎設施改造。推進文創園區服務、管理和運行的智慧化轉型,以園區文創企業和人才的智慧需求為導向,建設集信息、商務、金融、物流為一體的智慧服務公共平臺。提升園區信息化建設深度,搭建文創人才交流虛擬互聯平臺,升級東城區文創園區數字運營程度,推動駐園文創企業由“物理空間集聚”向“網絡功能集聚”發展。以園區內部化合反應,推進文創園區整體的轉型升級。
2、鼓勵文創園區模式輸出
依托東城區已有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梯度格局,對內深挖園區運營品質,對外輸出園區管理模式。完善文創園區評估體系建設,制定《東城區文化創意產業示范園區管理辦法》,提高東城區文創園區駐園企業的文化含金量,提高入駐園區企業的文化品質和產業帶動效應。鼓勵文創園區投資管理模式的創新,由面向駐園企業的單一租售拓展為增值服務平臺及投資孵化平臺。發揮地緣優勢,結合京津冀地區聯動需求,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格局中,推動東城文創園區管理模式輸出,提升東城文創園區品牌示范效應。
(五) 文創資源的區域輻射力建設
著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促進三地文化資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充分發揮東城區作為中心城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引領推動區域文化創意產業向更高層次邁進。立足區域內要素市場優勢,充分發揮文化版權交易平臺,文化金融交易平臺在京津冀地區的輻射力,滿足跨地域的文創項目版權服務、金融服務需求。
充分發揮東城區四大優勢產業的先發優勢,加強東城區與京津冀地區的文創資源互動。文化演藝業,鼓勵特色演出項目的京津冀巡演以及民營劇場的連鎖管理。全媒體出版業,鼓勵出版印刷業上下游資源聯動以及特色內容產品巡展。藝術品交易業,鼓勵藝術授權品創意設計與產品制作多區域聯動。文化旅游業,鼓勵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的嫁接與聯動,擴大文化旅游半徑。
(六) 東城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建設
以擴大東城文化創意產業的國際影響力為導向,發揮“地壇文化廟會全球行”活動等品牌效應,利用北京文博會、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等具有重大品牌影響力的活動,打造“文化東城”為核心的城市名片,提升區域文化品牌影響力。依托東城特色文化資源與創意實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交流展示平臺。突出北京作為國際交往中心的城市定位,立足東城區歷史文化資源稟賦,通過聯合舉辦文化周、城市藝術節等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打造特色節事活動和對口交流項目。
引導文創企業、文創行業協會等相關單位開展國際合作,開拓國際市場。在利好政策推動下,鼓勵東城區文化企業遵循國際市場規則,開發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文化產品,以全球化視野開拓創新,提升中國文化產品的國際市場價值。鼓勵區內文創企業參加境外文化交易活動、設立境外分支機構。支持全球文化創意產業人才、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東城集聚。
六、 保障措施
(一) 加強產業統籌協調,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在東城區委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專項小組的統籌下,深化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加強文化創意產業的統籌協調工作。以東城區文化創意產業聯席會議機制為保障,形成多部門工作合力,形成文化創意產業管理的大格局。發揮東城區文化發展促進中心在企業、人才、資金等文創發展要素的整合作用,加強文創發展重要指標數據分析與趨勢判斷。
(二) 建立健全政策體系,發揮政策導向作用
以規劃為導向,著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制定詳細的分類扶持政策,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圍繞產業發展、財政金融、人才扶持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優化符合東城區文化創意產業定位和布局的政策環境,以政策創新驅動文化創意產業升級發展,保障實現規劃目標。優化文化創意產業頂層設計,以成立東城區文化發展促進委員會為契機,積極促成文創政策與智庫建議之間的良性互動,加強政策制定的前瞻性以及政策效度評價的科學性。
(三) 加強人才扶持力度,集聚文創高端人才
通過政策引導、高端引進、本土培育,建立文化創意產業人力資源保障體系,將東城區打造成為文化創意人才的聚集中心,為文化創意產業快速健康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優先引進高精尖文化創意人才,發揮高端人才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打造東城區創新創意發展環境。充分發揮文化創客基金作用,吸引海內外創新創意能力強的文化創業人才,為區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新動能。
(四) 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強化資金扶持效度
建立健全持續的文化創意產業財政扶持機制,貫徹落實《東城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及《東城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引導基金管理辦法》,發揮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引導基金的杠桿放大效應,發揮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的行業示范效應。強化政府對擔保機構與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風險補償,重點發揮對中小文化企業融資的支持效用,撬動社會財力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投資力度。堅持財政扶持與市場調節并行的原則,優化文化創意產業投融資環境,激發市場主體的積極性。
(五) 促進文化消費需求,加強文化市場建設
加強輿論導向,引導樹立正確的文化消費觀。通過政府購買文化產品和服務等形式,讓群眾免費享受更多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加強文化市場建設,鼓勵社會力量投資開辦文化服務項目、文化中介服務機構,組織開展文化經紀、代理、推廣、咨詢等業務,促進文化產品的流通,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