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urce id="loave"><optgroup id="loave"><i id="loave"></i></optgroup></source>
    1. <ruby id="loave"><optgroup id="loave"><acronym id="loave"></acronym></optgroup></ruby>
      <cite id="loave"><li id="loave"></li></cite>

      <rp id="loave"></rp>
      <source id="loave"><meter id="loave"></meter></source>
    2. <rp id="loave"></rp>
    3. 北京市東城區2018年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報告

      時間:2019-09-30 【打印】

      前  言

      2018年,東城區深入落實北京城市發展“新總規”,加強部署中軸文化遺產“新棋局”,全面開啟文化旅游融合“新思路”,文化產業競爭力、輻射力和能動力全面提升。2018年,全區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240億元,占GDP比重達到9.9%,比2017年增長8.8%。全區限額以上文化企業實現收入1447.6億元,同比增長13%,文化產業服務區域發展繼續交出新答卷。

      2018年,東城區精準定位,集中發力,聚焦文化內容創作和文化精品生產,壯大文化企業市場主體,做強文化產業平臺主體,東城區文化產業成長更加精進。

      2018年,東城區文化產業守正創新,特色發展,聚焦核心,提升效能,文化產業單位空間效能明顯提升,文化企業單位收入大幅提升,產業結構進階之路更加順暢。

      2018年,東城區文化供給優質高效,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深度融合,文化參與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更加明顯,文化政策供給更加精準,專項資金支持落實到位,優勢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更具活力。

      過去五年,東城區文化創意產業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勢頭,年均增速達9.6%,持續實現較快增長,充分發揮了拉動新經濟增長的引擎作用。新的一年,東城區慶祝建國七十周年“新氣象”,萬象更新;迎接故宮六百周年“新契機”,其命維新。

      新的一年,東城區文化產業將著力于回歸本質,聚焦于創新風尚,通過打造文創精品、改造文化空間,營造文化場景,砥礪奮進,繼續成長。

      新的一年,東城區文化產業將乘著時代發展的步調,繼續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吸納全球時尚元素,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軸線遺產區發展,大故宮文創合作中,展示新的形象,煥發新的生機。

      新的一年,東城區將堅持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文化企業持續增長、文化市場開放繁榮、文化人才集聚活躍的目標,為文化產業鋪就全方位成長之路,將新東城打造成為現代市場要素流動的資本界面,文化和旅游、金融、科技深度融合的互聯平臺,文化產業和文化消費、文化服務互動共贏的創意舞臺,共同創造更加矚目,更為繽紛的2019。

       

      一、2018東城區文化產業發展概況

      2018年,東城區緊密圍繞“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主線,持續打造“高精尖”經濟結構,文化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截止至2018年底,全區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240億元,占全區GDP比重達到9.9%,比上年增長8.8%。全區限額以上文化企業實現收入1447.6億元,同比增長13%;單位數451家,文化產業從業人員5.7萬人,同比下降2.6%。東城區構建文化創新融合的高精尖經濟結構成效顯著,文化產業在疏解整治提升、市場主體提質、文化自信提振、產業發展提速、文化溯源提純等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效,全區文化產業發展態勢良好,產業規模在全市16區中位列第三。

      (一)強筋健體,提升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

      2018年,東城區積極利用文脈底蘊深厚和文化資源集聚優勢,集中發力,打造文化金融融合高地,強基固本,不斷壯大文化企業市場主體和文化服務平臺主體,積極構建現代化文化產業體系,提升文化產業市場競爭力。

      一是集中發力,創建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

      2018年,東城區繼續推進文化和金融合作,打造文化金融融合高地。東城區以創建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工作為契機,圍繞“四個體系”,率先構建文化企業信用評級體系,解決文化行業基礎信用缺失問題;構建文化信貸風險補償體系,解決文化無形資產質押難和文化企業貸款難的問題;構建文化創業投資扶持引導體系,解決文化行業融資信息不對稱和企業股權融資難的問題;構建文化資產定價流轉體系,解決文化資產定價和文化產權交易流轉問題;立足“兩個創新”,不斷探索文化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探索文化與金融合作模式創新,構建起金融資本與文化產業有效對接的長效機制,優化了全區文化金融合作的營商環境和服務體系。成功舉辦“中國文化金融峰會”,打造了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文化金融盛會。舉辦銀企對接會4場,累計融資額度達6億元。推進“文創板”建設,累計注冊用戶4036家,股權、債權融資額度達75億元。推動文化金融機構專營化發展,華夏銀行、杭州銀行、北京農商銀行等機構在東城區陸續設立了文化金融專營機構。

      二是強基固本,壯大兩大主體。

      2018年,東城區不斷壯大文化企業市場主體,文化企業市場競爭力更加強勁。中國出版集團、中國教育出版集團、保利文化集團成功當選“全國文化企業30強”,天街集團、新京報等15家企業入圍“首都文化企業30強、30佳”。15家企業入選北京文創企業上市培育基地輔導名單。

      2018年,東城區繼續夯實文化服務平臺主體,文化產業線上線下服務有機聯動,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出臺了《東城區加快文化創新融合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的實施意見》《東城區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中關村東城園構建高精尖產業用地管理辦法》等政策措施,從產業環節、要素、服務等多個維度進行文化創新融合發展指導。同時,通過“東城文化產業網”、“文化東城”公眾號等渠道第一時間發布政策信息,暢通政企對接渠道,讓文化政策精準落地。

      (二)守正創新,提高文化產業發展效能

      2018年,東城區文化產業守正創新,提高產值,提升效能,不斷尋求特色變革之路。東城區文化空間聚焦核心,優化功能,力主高效集約發展。

      2018年,東城區限額以上文化企業實現收入1447.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3%,單位數量451家,同比下降30.5%,單位企業實現收入增加62.6%。龍頭文化企業引領行業,總體規模實力進一步提升,小微企業特色凸顯,創新發展活力不斷釋放,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穩定增強,提振文化產業發展自信,提升文化競爭力。

      2018年,東城區繼續打破空間局促的屏障,提升發展效能,通過不斷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加速提高地均產值,在有限的地域上實現了較大產能,更好地發揮文化企業和園區的輻射力、影響力和示范效應。2018年,共有航星園、德必天壇WE、77文創園、嘉誠胡同創意工廠在內的4家文化產業園區被認定為北京市首批文創園區,這些優質文化產業園區以“小空間、大產值、強影響、廣輻射”為特色,繼續樹立文化產業行業發展標桿。

      (三)放水養魚,提振文化企業發展信心

      2018年,東城區先后研究制定和出臺了若干項經濟結構+產業發展+資金支持等文化經濟政策“組合拳”,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調節和助力文化產業發展。建立完善了“1+5+N”產業政策體系,陸續出臺《東城區支持金融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東城區關于鼓勵企業上市掛牌融資的若干措施》《東城區促進信息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支持政策,提振產業發展信心。

      2018年,東城區繼續認真落實《東城區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充分發揮優秀文化產業項目的行業示范效應和區域帶動作用。文化產業專項資金有力支持了文化科技、文化商業、文化旅游、戲劇演藝、藝術品交易、全媒體出版、廣告會展、文化金融、設計服務及公共平臺等領域的64項文化產業項目,比2017年支持項目數量提高了1.2倍,充分發揮了資金的杠桿作用。健全“管家式”服務機制,為重點聯系的文化企業鋒尚傳媒、長江文化上門服務,量身定制企業“服務包”。

      (四)破立并舉,加速文化資源融合轉化

      2018年,東城區繼續立足非首都功能疏解,將大文化融入新生活,瞄準產業“高精尖”環節,打破定式,放眼未來,推進文化產業與各領域的深入融合。著力推進文化創意企業立足本質,橫縱聯合,穩步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由蓄力發展階段向驅動發展階段的轉變。

      一是攜手文化旅游IP,推進文化遺產與居民生活融合。

       2018年,東城區繼續加強傳承和創新,打造凸顯特色的歷史經典IP。與故宮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開展多層次合作。在前門上線故宮精品文物館、故宮藝術館、紫禁書院、冰窖餐廳等10個文化項目合作,讓故宮文化走出宮墻。天壇推出夜游天壇等特色旅游產品,為全球游客深度體驗世界文化遺產提供了新選擇。打造“故宮以東”“地壇文化廟會走出去”等文化旅游品牌,形成以體驗為核心的文商旅融合發展格局,典型經驗在全市文化旅游融合現場推進會上進行推廣?;I建東城區推進全國文化中心中軸線申遺專項工作組,聚焦天壇周邊、前門地區、故宮周邊、南鑼鼓巷、鐘鼓樓周邊5個片區和11個文化遺產點制定《東城區落實中軸線申遺工作方案》。以中軸線申遺為契機,東城區持續推進“歷史文化精華區”建設。東四胡同博物館開館,前門草廠三至十條經過風貌保護精彩亮相,東城區歷史文化遺產館正式對社會公眾免費開放,文化遺產深入尋常百姓家。

      二是鼓勵引導文化消費,打造特色活動激發產業動能。

      2018年,東城區文化消費繼續成為拉動內需的強大力量,文化消費季吸引逾900萬人次,實現現金交易額約3.11億。2018年全區開展各類演出6580場,票房3.18億元?!澳翔尮南飸騽≌寡菁尽薄爸袊鴥和瘧騽」潯薄氨本﹪H青年戲劇節”“北京喜劇藝術節”和“全國話劇優秀劇目展演”五大戲劇節共上演劇目145部,居民精神文化消費不斷豐富。2018年春節地壇、龍潭兩大廟會接待中外游客170.1萬人次,成為繁榮北京春節市場的重要節慶活動品牌。以街道我主題舉辦元宵燈會、清明文化節、端午文化活動等各類“我們的節日”文化活動500余項,參與市民超300萬人次。2018年“街大新喜”東城文化生活節以同主題散點式的發生方式覆蓋了多個片區的特色空間場所,并通過各種形式內容豐富的藝文活動,連接了藝術家、愛好者和社區居民。

      (五)內外兼修:加強文化內容渠道建設

      2018年,東城區秉承“城在文中、以文化城”的發展理念,著力突出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的思想文化內涵,不斷挖掘文化內容增長點,創造文化消費新渠道。

      一是深耕內容內容為王,講好東城故事。

      2018年,文化產業統計口徑由“北京標準”變為“國家標準”,東城區產業結構逐步轉變為以文化創意和內容創作為主導,創意設計服務、文化輔助生產和中介服務、文化傳播渠道三個領域輔助支撐的發展格局?!皟热輨撟魃a”類文化產業增加值在東城文化產業中占比47.7%,文化產業發展更加凸顯“內容為王”。

      2018年,東城區以內容生產和創意為核心,進一步提升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率,促進文化要素與各種生產要素融合,生產優質文化產品,打造“文化東城”品牌形象。東城區推出了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專題片《40年,我和我的東城》及10部講述“東城故事”的原創劇目。以國家級非遺“花兒金”為主題編創的微電影《花兒金》榮獲第六屆亞洲微電影藝術節最佳作品獎。拍攝了《故宮以東》宣傳片,形成“故宮以東”特色文商旅品牌,“東城故事”更加走腦入心。

      二是開拓深耕渠道,瞄準文化精品塑造東城品牌。

      2018年,東城區文化產業不斷開拓立足文化傳播渠道,加強文化產品和服務分配、交換和服務的終端市場建設,為塑造“文化東城”搭建平臺繁榮文化消費。2018年,東城區“文化傳播渠道”類文化產業增加值占比10%,增速3.3%,表現穩健,其中尤以藝術品交易表現最為突出。以“文化東城”品牌為統領,東城區將戲劇文化融入城市發展,全面打造城市形象的創新文化品牌,集創作、演出、交流、展示于一體的國家級戲劇文化平臺,成為“戲劇東城”的品牌載體。一批匯聚藝術表演、閱讀分享、觀影體驗等消費業態的文化商業綜合體,為繁榮文化消費提供了重要載體,成為彰顯“文化東城”的魅力的重要舞臺。
       

       

      二、2018東城區文化產業發展特點

      (一)復興城市,居商共融

      2018年,東城區秉持文化營城理念,根植創新賦能發展,促進居商共融,開展留白增綠,優化文化生態,全面復興城市。圍繞北京風貌、創新風尚,構建宜居宜業宜游宜文的圈落結構,打造全域全時全景全齡的消費生態,塑造出體現新氣象、呈現新風貌的文化空間。

      一是加強整治,形成靈動舒適的生活空間。

      2018年,東城區以首善標準推進新版“總規”實施,編制了前門東區發展規劃等街區更新規劃,出臺了街區更新實施意見,合理劃分街區更新單元,實現街巷整治向街區更新拓展。王府井街區繼續轉型發展,南鑼鼓巷文化創意生態繼續優化,文化傳承空間更為有序,文化風貌保護更加有利,文化服務保障有底有安。

      2018年,東城區著力探索“居商共融”新模式,加強環境整治、疏解騰退與優質文化項目、文化資源引進相結合。全球音樂教育聯盟項目落地前門地區,完成草廠三至十條整治提升,引入文華東方酒店,加快新東安等重點項目調整升級,啟動王府井大街277號院整治提升,完成校尉胡同西側環境整治,城區生態更加美麗,居住品質更加宜人,城市空間清新明亮,人居和諧邁向新階段。

      二是不斷升級,打造高品質的文化場景。

      2018年, “胡同里的創意工廠”繼續實現升級改造,以“服務+”為核心的新型社區生態體系,使北京民俗景觀和歷史文脈傳承發展、舊城風貌和古都風情煥發魅力。打造15分鐘公共文化生活圈,建設生產、生態和生活空間有機融合的文化場景,逐步形成了有活力、有溫度、有彈性的創意空間。

      2018年,東城區打造一批精品院落、精品街巷、精品街區,文化空間建設更加有質?!皶銝|城”新增閱讀空間8處,吸引讀者81萬人次走進圖書館,王府井書店圖書館、角樓圖書館獲評北京“十佳優讀空間”,實現了多層次、多樣性空間的相融、相連、相通,體現公共服務與自然景觀、城市風貌有機鑲嵌的特色功能群落逐漸浮現。

      (二)賦活遺產,古今共融

      2018年,東城區充分發掘文化遺產魅力,活化歷史文化資源,優化文化創意生活,塑造文化發展肌理,城區發展為提供更為優質的文化服務,賦予全國文化中心區文化溫度,在勾勒首都文脈中演繹出美好生活的精彩篇章。

      一是創新城市遺產,打造古今共融的文化生態。

      2018年,東城區以北京新版“總規”為戰略引領和剛性約束,開展核心區發展品質提升、街區更新等18項課題研究,以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促進城區文化協同,著力打造古今共融的文化生態。東城區圍繞中軸線申遺工作,逐步啟動街區品質提升工程,崇雍大街一期工程恢復“慢街素院”的歷史風貌,打造了大佛寺東街等一批精品街巷,西總布、東四四條、史家胡同入選“10條北京最美街巷”,歷史文化名城不斷釋放創意動能。

      2018年,東城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扎實推動。以雨兒胡同為試點區域,研究制定留住居民院落設計方案,積極探索“共生院”改造路徑,為下一步院落綜合治理積累了經驗。前門草廠三至十條經過風貌恢復后精彩亮相,引入專業化運營團隊,探索新老建筑、居民、文化共生的新路徑,展示了“老胡同、新生活”優美景觀,形成了“點”、“線”、“面”相結合的文化體驗功能區。

      二是優化舊廠房空間,創造新老接續的文化界面。

      2018年,東城區繼續利用老舊廠房轉型文化空間,歷史文化體驗軸、文化金融創新區、文化科技融合區、胡同創意工廠、特色文化街區等功能和空間相結合的文化載體集群空間,與城市發展肌理緊密結合。青龍胡同、方家胡同、藏經館胡同等為代表的老北京特色胡同群和天鼎218、詠園、大磨坊等為依托的舊廠房工業遺存統一規劃和管理步入正軌,專業運營趨勢明顯,繼續引領騰退空間轉型升級。以德必、中糧等為代表的舊廠房轉型園區,積極推進智慧園區建設,探索建立基于互聯網的線上園區“第二空間”,構建了文創園區線上服務體系,提升了虛擬空間利用和運營服務水平,并通過聚合“線上鏈接、線下運營、全線服務”的企業社群,創造出新老接替、傳承創新的文化界面。

      (三)服務發展,智慧共融

      2018年,東城區抓住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時代特點,立足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發展趨勢,瞄準高精尖產業智能化發展需求,面向全球,面想未來,以新技術促進文化產業發展,以智慧化的文化服務優化居民生活,建立了相對健全、應用活躍的文化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呈現出更加創新性、多樣化的產業特征。

      一是培植數字創意產業與傳統業態融合發展。

      2018年,東城區加快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發展。以“互聯網 +”為依托的文化新業態占據新增文化企業較大比重。東城區積極推動航星園依托光線傳媒、貓眼文化等駐園區企業,打造涵蓋劇本創作、攝制發行、衍生品開發等環節的電影全產業鏈。

      2018年,東城區深入培育數字創意產業發展,促進創意設計的數字化開發。圍繞新媒體、數字出版、信息服務、網絡視聽、虛擬現實、3D打印等領域,開發數字文化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承辦了北京國際設計周——創意點亮北京活動,依托“北京歌華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和“國家網絡游戲動漫產業(北京)發展基地”以及“國際版權交易中心”建設,強化數字化信息產業與文化內容間的相互支撐和提升,進一步提升數字內容產業影響力。

      二是加強數據平臺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決策支持。

      2018年,東城區智慧共融,服務發展,高精尖項目領航,創造全產業鏈發展大智慧。東城區把握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機遇,推動重點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文化與金融、商業、體育、科技、商務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文化+”高端服務業總部集聚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加快“騰籠換鳥”,培育主題樓宇,努力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實現數字文創跨界發展,推動新業態融合走向新階段。

      2018年,東城區率先應用大數據監測全區文化產業發展,通過充分把握全區特色產業、優勢空間和骨干企業的產業集中度、市場占有率、產業鏈分布等關鍵性指標,實現了文化產業決策科學化、治理精準化、服務高效化、區域智能化,使大數據成為推動新時期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讓居民、企業和社會各界更好的享有便利性、宜居性、多樣性、公正性、安全性的美好生活。

      三、未來東城區文化產業發展愿景

      東城區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在過去的一年中,一直貫徹落實“文化強區”戰略,從疏解到提升,從減量到提質,從扶優到提振,從融合到提速,從全域到提純,文化產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產業發展環境持續優化,保持良好增長態勢。未來,東城區將繼續把立足時代發展特點,瞄準科技發展動向,把握城區發展優勢,凸顯文化發展特點,為新時代的“新東城”奏響文化強音。

      (一)東城區城市文明水平居先

      新的一年,東城區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文化陣地。

      東城區將以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加強全區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共生,著力營造創新創造的文化氛圍,打造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創新發展帶。

      東城區還將以北京風貌,首都風范為核心,塑造全新的“文化東城”形象,以新時代群眾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提升區居民文化素質、道德水平和文明素養。

      (二)東城區文化場景建設領先

      新的一年,東城區將著力打造文創精品、改造文化空間、營造文化場景,實現城市公共空間藍綠相間,文化創意空間精致靈動,企業營商空間人居和諧的美好局面。

      東城區將以傳承歷史文化脈絡,煥發傳統文化活力為核心,豐富傳統文化內涵,拓展文化傳播渠道,將京味特色民俗資源與現代文化產業跨界融合,將自然風情與歷史遺產有機融合,營造“泛舟大運河、漫步中軸線、徜徉大故宮、發現新遺產”的文化路線。

      東城區還將進一步倡導新時代“共生院”改造理念,發動責任規劃師和居民一起設計院落改造方案,做到“一院一策”“一戶一方案”,加強社區營造,努力實現建筑、居民、文化“三個共生”,推動傳統文化和時尚文化在融合發展中推陳出新,推動歷史風貌和流行元素在交融嬗變中整合裂變,讓共生院成為“文化東城”的靚麗地標。

      (三)東城區優質文化供給完善

      新的一年,東城區將繼續堅持“文化強區”戰略不動搖,著力提升“文化東城”影響力,切實讓各種文化資源和文化元素亮出來、活起來、動起來,讓“文化東城”品牌更加響亮。

      東城區將深化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文化產業投融資大數據平臺建設為契機,對文化產業開展動態監測,以數據輔助決策,實現文化產業供給精準化。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消費相結合,文化產業與城市更新相結合,打造優質、安全、高效、智能的泛在文化服務網絡,切實發揮全國文化中心核心承載區的引領示范作用。

      東城區還將按照全域、全時、全齡的思路,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內涵,促進文物活態利用,加強老字號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實施歷史文化傳承展示工程,通過多種形式,講好“東城故事”,不斷提升區域文化影響力,培育文化創造力,推動文藝精品“攀原登峰”,向全球展示東城文化形象。

      (四)東城區文化治理體系完備

      新的一年,東城區將繼續創新文化產業管理體制,探索多元協同、多平臺支撐、多業態交融的治理機制,為文化企業提供一站式發展服務,為文化業態創造精準式政策供給,為文化人才鋪就全方位成長之路。

      東城區將繼續提高專項資金的匹配度和產業扶持的精準度,出臺促進產業發展的拳頭政策。推進實施并探索創新“文菁計劃”,建立“紫金服務”品牌,為重點企業量身打造服務方案,進一步激發土地、資本、人才、平臺等全要素生產活力,將新東城打造現代文化市場的全球舞臺、文化科技融合的世界平臺。

      東城區將繼續夯實平臺載體,優化業態系統布局,創造全新的產業發展格局。通過成立北京文化金融服務中心,搭建“一站式”文化金融服務平臺。通過率先開展金融創新,試點文化保險專營業務。加速培育文化金融業態,探索PPP 模式在文化產業領域中的應用,鼓勵高校引進文化金融龍頭企業,大力布局東城文化產業的優勢板塊。

      東城區還將不斷推進智庫建設,完善科學的文化產業治理體系,營造可持續發展的營商環境。以因地制宜、量體裁衣的文化規劃,引領區域發展。繼續加強與知名高校和機構的合作,加強頂級智庫對“文化東城”的支持,繼續發布文化產業白皮書,文化金融白皮書,深入開展基層宣傳思想文化領域課題研究,提升“文化東城”的知名度、影響力。

      結  語

      過去的一年,東城區文化產業不斷完善文化生活圈,繼續譜好文化敘事詩,率先創造文化風景線,競先攀登文化金字塔,“文化東城”既加持著歷史文脈的光芒,又滲透著現代時尚的氣息,既彰顯著豐富的文化基因,又閃耀著強大的科技光環。

      未來的一年,東城區文化產業將立足新時代、新方位,落實新部署、新要求,實現新作為、新發展,以優質共享的文化設施和服務為引力,以創新跨界的文化市場細胞為動力,創造與城市更新相得益彰的文化空間,讓文化的尺度更加廣泛,營造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場景,讓文化的溫度更加舒適。

      未來的一年,東城區文化產業還將繼續致力于從頂層設計尋找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鑰匙,以創意載體萃取構建高精尖產業結構的良方,用經濟細胞打開突破文化創意空間瓶頸的錦囊,讓東城區營商環境更卓越,集約發展更有效,文化發展更可期。

      回到頂部 66a.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