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范周:創建融冰 行動破冰 東城步入文化金融共生時代


金融發展水平能夠體現區域經濟的現代化程度,在文化產業領域加強金融的支撐作用,對于提升文化產業市場化程度、加強文化產業的集約化程度、形成更加完備的文化產業服務體系、持續釋放市場主體活力,有著重要意義。但就目前來說,文化金融領域還存在無形資產流轉不暢、文化企業融資能力不平衡、相關政策法規措施及文化金融綜合統計制度缺失、文化金融服務平臺建設滯后等問題,呈現出多頭管理、產品和服務分散、體系化建設滯后的普遍特征。

2019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中國人民銀行和財政部正式批準東城區創建國家文化和金融合作示范區,代表著以區域統籌發展為手段推動文化和金融融合的新模式開始試水。建立國家文化和金融合作示范區是破解文化金融合作模式的有效路徑。一方面,文化與金融合作涉及面廣,需要政府、文化企業、金融企業等多方主體的參與,僅從產業視角出發是片面的,不足以形成完整的體系和模式。另一方面,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進一步提升文化產業的發展勢能都面對著文化金融統籌能力不足的問題,需要有地方政府先試先行,充分整合要素,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規范引導各類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投入文化產業,形成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文化金融產品、機制體制和服務模式。

東城區建設國家文化和金融合作示范區,既有雄厚的基礎,也有著充分的價值。雖然東城區物理空間不大,但文化產業增加值卻常年排名全市前列——2019年,東城區文化產業實現收入1722.9億元,在全市排名第三。

同時,東城區的金融業也蒸蒸日上、飛速進步——2019年,東城區金融業實現收入合計11219.2億元,同比增長18.1%。此外,東城區有著豐富的文化和金融合作經驗,已通過“文菁計劃”“文創?!薄岸愐妆!钡犬a品建立起了具有區域特色的普惠文化金融模式,文化企業信用評級體系、“北京文創板”等專業化的服務體系也將探索社會資本參與文化發展的全新路徑。
如果說東城區最初在文化金融領域的探索和踐行是“融冰”舉措,那么9月4日東城區正式印發的《東城區創建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行動計劃(2020年-2021年)》無疑是一場“破冰”行動。

《行動計劃》共分“總體要求”“四個體系、兩個創新”“保障措施”三章??傮w來看,呈現以下四方面特點:
戰略引領,超前謀劃。
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聚焦“五個東城”建設,以高度自信與定力應對內外部風險挑戰,高標準規劃高質量推進,切實打好區域文化金融特色牌。任務清單務實明確,權責清晰,緩急有度,保障“六大目標”如期實現。新興技術應用加速,強化文化資產價值轉化能力,提升金融監管水平,促進金融體系安全,搶占數字時代文化金融發展先機。

空間布局,多維發力。
圍繞“一核、兩區、多組團”優化空間格局,多點發力,重點突破。依托文化產業園區、文化企業和文化金融專營機構承載服務,打通“最后一公里”,推進文化金融的全面覆蓋。發揮“雙區疊加”效應,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全面激活文化資源活力,打造區域發展全新動能。憑借文化金融良好基礎打造國際消費區域,助推消費升級,搭建交流對話新窗口。

社會聚力,品牌賦能。
進一步降門檻成本,促活力公平,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和利益共享,構建和諧文化金融生態。提升文化金融標準化、專業化水平,探索跨區域聯動路徑,以品牌化策略推進“飛地園區”建設,輸出“東城經驗”。落實共享發展理念,全面履行社會責任,依托文化金融發展壯大反哺社會,提升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效應。

創新驅動,體系保障。
破題“兩個創新”,探索機制體制、產品服務、系統科技變革,激活創新引領的文化金融合作動能。做實“四個體系”,打造完善文化金融政策和公共服務體系,推進文化金融。強化“多元保障”,細化組織領導、政策支撐、智庫建設、輿論宣傳工作,為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建設的各項舉措切實落地提供有力保障與堅實支撐。

東城區建設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對于東城區、北京市,乃至全國文化產業發展,都有著非凡意義。對于東城區,通過金融賦能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帶動金融水平增長,有效發揮了東城區資源稟賦優勢,實現了新舊動能轉換,帶動樓宇經濟提質增效;對于北京市,以東城區為核心的文化金融創新將有助于促進北京市集聚全國文化與金融資源,成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的高光板塊。對于全國,東城區在文化與金融合作領域的先行先試、引領示范,也將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貢獻東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