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讀 | 東城區發布文化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導則,進一步構建文化產業發展新生態
2月9日,東城區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東城區文化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導則》。東城區將積極挖掘老舊廠房存量資源,加快推進老城保護更新,促進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和品質提升,打造更多運營規范、特色鮮明,產業聚集度高的文化產業園區,利用老舊廠房、平房院落等疏解騰退空間建設文創園區、文創空間,進一步構建文化產業發展新生態。


近年來,東城區利用老舊廠房等疏解騰退空間建設文化產業園區,逐漸形成了“胡同里的創意工廠”發展模式,涌現出一批文化產業園區知名品牌,探索出一條老舊廠房轉型利用的有效途徑。立足國家、北京市文化產業園區發展新趨勢、新變化和新要求,結合區域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發展實際,對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此次編制出臺《東城區文化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導則》,為進一步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加快創新要素集聚、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完善服務體系和政策環境提供有力支撐。


《導則》共46條,重點對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發展的9個重點領域提出明確要求。在發展規劃方面,應充分遵循上位規劃,以文化產業為主導產業門類,產業定位和行業特色明確,注重規模適中、布局合理、集約利用土地。在基礎設施方面,應建有完善的道路、停車、綠化、給排水、供電、通信及互聯網等基礎設施,探索運用REITs、PPP等模式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園區建設,促進可持續發展。在智慧設施方面,應抓住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機遇,積極推進“智慧園區”建設,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提升運營管理的標準化、智能化和精細化水平。在入園條件方面,應建立企業準入機制,引進和培育“文化+”創新融合類企業,提供內容健康向上的產品及服務,確保文化企業占入園企業總數70%以上。在運營管理方面,應建立規范的管理制度和運營機制,配備專業化的管理團隊,注重品牌價值凝練,積極建立黨組織,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在產業發展服務方面,應圍繞文化企業各階段發展需求,加強與政府部門和服務機構合作,搭建文化產業公共服務平臺,為入駐企業提供高質量、高效率、低成本、便利化服務。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應打破園區運營服務“邊界”,與社區、商區聯動建設特色鮮明的公共文化活動空間,承載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在人才服務方面,應積極打造人才集聚微平臺,暢通人才培養、交流服務的渠道,引進高層次人才或創新型科研團隊,促進人才創新成果轉化。在統計監測方面,應積極搭建重點企業運行監測平臺,對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定期對園區及入駐企業發展情況進行統計、監測與評估。

目前,東城區共有文化產業園區42處,總面積超過50萬平方米,入駐企業超過1500家。其中,16家園區獲評市級文化產業園區,數量位居全市第二。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東城區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96.9億元,同比增長11.1%,保持兩位數增長,累計實現收入1027.5億元,同比增長16.2%,收入總量保持全市前列,東城區已成為全國老舊廠房轉型發展文化產業最聚集和最具典型示范意義的區域之一。東城區成功推動完成詠園、大磨坊文化創意產業園、隆福寺文創園、南陽共享際、城市空間1921文化產業園、雪蓮亮點文創園等一批老舊廠房疏解騰退空間改造文化產業園區建設項目。在促進集聚文化企業、激發文化創新活力、豐富文化產品供給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出臺了《東城區文化企業“房租通”配套資金支持辦法》,為14家園區房租補貼439余萬元,為入駐文化企業減租9068余萬元。中關村雍和航星科技園、大磨坊文化創意產業園被授予“北京市版權保護示范園區(基地)”稱號。以“城市針灸”方式推動“胡同里的創意工廠”改造升級,推動各類文化產業空間智慧化管理、資產化運營、差異化發展,促進園區提質增效,增強區域創新創意活力。

下一步,東城區將加速“崇文爭先”,做實“六字文章”,繼續加大利用老舊廠房等疏解騰退空間升級改造文化產業園區的推進力度,充分發揮東城區作為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和國家文化出口基地的“疊加優勢”,加快文化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以市級文化產業園區示范帶動為引領,強化融資服務、公共服務、平臺服務功能,培育具有首都文化特點、引領示范全國的連鎖品牌園區。不斷優化文化產業空間布局,提升可承載文化產業空間品質與服務水平,將文化產業園區打造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地、城市更新的承載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創新地、優質文化企業的集聚地、市民文化消費的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