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urce id="loave"><optgroup id="loave"><i id="loave"></i></optgroup></source>
    1. <ruby id="loave"><optgroup id="loave"><acronym id="loave"></acronym></optgroup></ruby>
      <cite id="loave"><li id="loave"></li></cite>

      <rp id="loave"></rp>
      <source id="loave"><meter id="loave"></meter></source>
    2. <rp id="loave"></rp>
    3. “百年·百姓——中國百姓生活影像大展(1921-2021)”亮相北京王府井

      時間:2021-06-23 【打印】

      6月8日,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主辦,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宣傳部、《中國攝影》雜志社承辦的“百年·百姓——中國百姓生活影像大展(1921-2021)”在北京王府井大街正式亮相,展覽將持續至6月15日。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年來,中國社會從凋敝到復興,從封閉到開放,從貧弱到富裕,從落后到自信,其間變革,波瀾壯闊。此次大型影像展覽,旨在從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生產生活入手,多方位立體展示百年中國翻天覆地的偉大變革,反映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協主席鐵凝,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李屹,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李前光,中宣部文藝局藝術處處長馬小龍,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駐會副主席、分黨組書記鄭更生,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海英等出席影像展開幕式。

      在“百年·百姓——中國百姓生活影像大展(1921-2021)”開幕式上,入展作品作者代表獲頒入展證書。隨后,與會領導共同為影像大展啟幕,自此,為期8天的中國百姓生活影像大展正式亮相。

      據悉,展覽共分為“滄海桑田”“歲月如歌”“百家百?!薄鞍倌旰煤稀彼膫€版塊,共展出作品323幅?!皽婧IL铩卑鎵K以中國共產黨誕生年代為起點,選擇百年間具有特殊意義的四個時間節點,將百姓生活中相似的內容或場景,以對比的方式,直觀明晰地呈現于同一平面?!皻q月如歌”版塊以中國共產黨創建之后的百年為時間軸,比選出100幅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優秀攝影作品,形象展現中國社會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鞍偌野俑!卑鎵K從數萬幅的來稿中,遴選出百家百幅之“全家?!?,象征著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家串聯起中華民族的興盛?!鞍倌旰煤稀卑鎵K的一幅幅新老結婚照,從長袍馬褂、鳳冠霞帔到婚紗曳地、西服革履,再到創意不盡的風情,既見證愛情,也承載著百年中國社會的變遷。

      展覽主題“百年·百姓”以貼近民生的小切口展現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大主題,適合攝影藝術“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表達方式。展覽思路幾經周折變化,最終形成點、線、面相互映照,觀看與互動相輔相成的展覽結構。通過點的對比,見微知著,反映中國共產黨創建百年來社會風貌和人民生活的巨大變遷;通過線的流動,讓影像匯集成一首時光的歌,婉轉之間,帶人們感受時代的波瀾;通過面的鋪陳,讓每一個家庭成為中國社會百年進步最溫暖的注腳。

      盛夏時節,有“金街”之稱的北京王府井大街花團錦簇、游人如織,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紛紛在以巨幅展板亮相的攝影展作品前駐足。王府井的百年繁榮與滄桑,讓反映百姓生活的百年影像更加厚重和深遠。百年來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都在一幀幀影像中定格,帶領人們共同追憶往昔崢嶸歲月,幸福感與自豪感油然而生。

      撫今追昔,東城區普通百姓的物質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此次展覽中,就有不少東城元素:1953年的東單南口早點鋪生意興隆,1979年的景山學校學生在課堂上誦讀,還有1995年的老北京胡同風情……一張張生動的影像和歷史照片,講述著東城老百姓樸素真實的生活故事。

      觀眾李鑫說:“作為一名‘90后’東城人,我未能參與到那段滄海桑田的歷史歲月。如今,我有機會通過這些珍貴的老照片‘穿越’歷史,體味建黨百年來祖國的輝煌成就和百姓生活的變化,我感到非常幸運,也為咱們東城的巨大發展而自豪?!?/p>

      1910年、20世紀50年代、1989年、2020年,影像大展上,拍攝于不同年代的四張照片,展現了王府井大街在歷史長河中的華麗蛻變。攝影作品“王府井大街夜景”拍攝于2020年,拍攝者張維民在大展現場,與自己的入展作品合影留念。他向記者介紹:“這張攝影作品拍攝于去年8月,那時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第七屆北京王府井國際品牌節’‘2020北京時裝周’在王府井盛大開幕,吸引了許多市民前來打卡拍照,我便用相機記錄下了當晚市民夜游王府井的熱鬧場景。我希望通過畫面表現出人們對疫情早日結束的期盼和向往?!?/p>

      東城區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萌芽孕育、歷經了百年中國人民生活的日殊月異。此次展覽,東城區聯合中國文聯、中國攝影家協會,結合各自文化資源優勢,共同舉辦“百年·百姓”攝影展,用影像講述時光故事,用文化活動為建黨百年獻禮,正是推進“文化東城”建設的生動實踐。

      此次展覽,共收到近萬名攝影愛好者投送和推薦的五萬余幅作品,展覽在預熱階段就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截至開幕式前,在微博和今日頭條的話題閱讀量已超過一千萬。

       

       

      滄海桑田

      歲月鉤沉,從時間的長河中,擷取幾朵浪花,映襯大千世界的變幻。正所謂“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

      該版塊以中國共產黨誕生年代為起點,選擇百年間具有特殊意義的四個時間節點,將百姓生活中相似的內容或場景,以對比的方式,置于同一平面上呈現,直觀明晰。日新月異,就在眼前。

       

        街 頭 小 吃 

      街頭小吃攤  上海  20世紀30年代  攝影/懷特·沃特基

       

       

      東單南口的早點鋪  北京  1953年  攝影/張祖道

       

      通州新華小吃街  北京  1989年  攝影/季懋中

       

      國貿夜生活  北京  2019年  攝影/王心超

       

        列 車 同 行  

      京張鐵路上的客貨混裝列車  1920年  提供/原瑞倫

       

       

      西站上的客車旅客們  江蘇南京  1952年  攝影/曉莊

       

       

      旅途快餐  內蒙古興安盟  1983年  攝影/霍春光

       

       

      進城務工人員進站上車  江蘇南京  2015年  攝影/原瑞倫

       

        單 車 故 事  

      民國時期只有極少數人有自行車  1936年  提供/云志藝術館
      我們一家  遼寧沈陽  1965年  攝影/張甸

       

      自行車取消憑票購買  廣東汕頭  1984年  攝影/陳志偉

       

      魅力花?;盍承?/strong>  浙江  2017年  攝影/汪黎明

       

        青 年 才 俊  

      大學生  20世紀30年代  提供/李英杰

       

       

      課外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后的大學生  北京  1962年  攝影/吳衍莉

       

       

      在建南大會堂的前邊合影留念的學子  福建廈門  1981年  提供/李世雄

       

       

      畢業季  福建廈門  2017年  攝影/吳智慶

       

        千 里 傳 音  

      商號同事合影  東北  20世紀30年代  提供/李英杰

       

       

      電話總機房  1958年  提供/屈濟丹

       

       

      火爆的“大哥大”市場  廣東廣州  1996年  攝影/安哥

       

      “懸崖村”的四個村民正在做直播  四川涼山  2020年  攝影/陳杰

       

       

        親 子 關 系  

      婦女和兒童  北京  20世紀20年代中  攝影/西德尼·甘博

       

       

      國慶節推童車游行  江蘇南京  1954年  攝影/曉莊

       

       

      婦幼商場一角  廣東廣州  1993年  攝影/葉健強

       

       

      親子瑜伽  廣東廣州  2015年  攝影/周宗毅

       

        運 動 休 閑  

      打排球的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女學生  北京  1930年  提供/云志藝術館

       

       

      跳皮筋的女孩子  20世紀50年代  提供/段建國

       

      冰上游龍  北京  1995年  攝影/王生生

       


       

      樂園  2020年  攝影/康慶平

       

        追 光 逐 影  

      拍攝運動會的學生攝影師們  上海  20世紀30年代中  攝影/金石聲

       

       

      三個凳子充當三腳架拍合影  安徽合肥  1961年  提供/夏陽

       

       

      國產“海鷗”雙反相機拍攝全家福  1984年  攝影/曾毅

       

       

      西湖邊的自拍客  浙江杭州  2015年  攝影/陳欣

       

        收 獲 季 節  

      谷物磨坊(此圖為立體成像)  浙江杭州  1908年 提供/美國國會圖書館

       

       

      揚場  河北邯鄲  1957年  攝影/李書良

       

       

      村民在打谷場上勞作  云南楚雄  1983年  攝影/徐晉燕

       

       

      一字排開的脫粒機正在打麥場上作業  河南洛陽  2018年  攝影/肖社會

       

        貨 郎 行 商  

      胡同里的貨郎  北京  20世紀20年代  提供/云志藝術館

       

       

      邊遠鄉村間的女貨郎  寧夏固原  20世紀50年代  提供/劉向義

       

       

      四個貨郎將村里出產的農產品帶向村外  甘肅天水  1995年  攝影/孫廷永

       

       

      新“貨郎擔”  云南大理  2017年  攝影/楊志和

       

        佳 人 麗 影  

      女大學生合影   20世紀30年代   提供/王秋杭

       

       

      初三女生畢業合影  上海 1950年  提供/吳開標

       

       

      年輕一代  遼寧鞍山  20世紀80年代  攝影/張甸

       

       

      時尚女性  北京  2018年  攝影/李少白

       

        給 水 之 路  

      牛拉水車  河北保定20世紀30年代初  攝影/西德尼·甘博

       

       

      居民在供水站買水  江蘇南京1952年  攝影/曉莊

       

       

      自來水來了  江西宜春1993年  攝影/舒宏平

       

       

      溫熱的直飲水進校園  浙江金華  2021年  攝影/何敏

       

        京 杭 運 河  

      大運河上的烏篷埠船  20世紀20年代-30年代  提供/韓一飛

       

       

      收工回家的路上  1970年  攝影/湯德勝

       

       

      居民用船運送家電  浙江湖州  1991年  攝影/謝偉洪

       

       

      大運河重生  2013年  攝影/王芯克

       

        走 入 課 堂  

      “私塾改良”時期的兒童學堂  北京  20世紀30年代  提供/云志藝術館

       

      在紅星集體農莊小學上課的孩子們  北京  1953年  攝影/喻惠如

       

      景山學校二年級一班的學生  北京  1979年  攝影/顧德華

       

       

       

       

      留守兒童體驗游樂項目  廣西柳州  2018年  攝影/黎寒池

       

        醫 療 保 障  

      大夫為女病人把脈  陜西漢中20世紀10年代左右  攝影/南懷謙

       

       

      檢查治療血吸蟲病人  湖北黃岡  1958年  提供/湖北省浠水縣血吸蟲病防治所

       

       

      針刺麻醉體外循環心內手術成功  北京  1980年  攝影/楊立森

       

       

      遠程治病  四川內江  2016年  攝影/吳傳明

       

        錢 幣 變 遷  

      攜帶13500枚銅錢的男子 四川  20世紀10年代末  攝影/西德尼·甘博

       


       

      孩子們好奇地觀看第二套人民幣  天津  1955年  提供/中國全球圖片總匯

       

       

      信用卡消費  北京  2000年  攝影/任晨鳴

       

       

      體驗數字人民幣  海南???nbsp; 2021年  攝影/郭程

       

        露 天 觀 影  

      街頭的拉洋片表演  20世紀20年代-30年代  攝影/史丹利·格雷戈里

       

       

      電影放映下鄉隊為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社員放映電影  北京  1955年  攝影/牛畏予

       

       

      一邊納涼一邊看電影  湖北武漢  1993年  攝影/胡偉鳴

       

       

      廟會上的電影“大集”  河南鶴壁  2018年  攝影/萬文英

       

        金 街 風 采  

      王府井大街  北京  1910年  攝影/約翰·詹布魯恩

       

       

      王府井大街街景  北京  1950年代  攝影/鄭景康

       

       

      王府井大街的時裝表演  北京  1989年  攝影/朱憲民

       

       

      王府井大街夜景  北京  2020年  攝影/張維民

       

       

       

      歲月如歌

      一百年來,中國社會從凋敝到復興,從蒙昧到覺醒,從封閉到開放,從貧弱到富裕,從屈辱到自信,其間變革,波瀾壯闊。

      該版塊以中國共產黨創建之后的百年為時間軸,比選出100幅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優秀攝影作品,形象展現中國社會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部分展覽作品選登

      1921年——1948年


       

      用船只運送郵件的場景  杭嘉湖水網  20世紀20年代  提供/嘉興郵電博物館

       

       

      滬江大學運動會場景  上海  1927年  提供/王溪

       

       

      獨輪貨車  20世紀20年代-30年代  攝影/西德尼·甘博

       

       

      滿載麻袋的小型馬隊  1930年  攝影/史丹利·格雷戈里

       

       

      小販  1930年  攝影/張印泉


       

       

      聯合陣線  1936年  攝影/方大曾

       

       

      在地道洞口紡紗  河北  1943年  攝影/石少華


       

       

      1949年——1978年


       

      31路公共汽車  北京  1956年  攝影/李曙

       

       

      大華儀表廠  北京  1957年  攝影/楊溥濤

       

       

      搭建浮橋運土  湖北荊門  1958年  提供/陳鋒

       

       

      冬修水利工地掃盲  湖南岳陽  1958年  攝影/唐大柏

       

       

       

      鍛煉身體  天津  1958年  攝影/馬英

       

       

      新疆和田繅絲廠  新疆和田  1961年  攝影/蘇俊慧

       

       

      路邊乒乓球  上海  1964年  攝影/郁正汶

       

       

      賣余糧交公糧  江蘇揚州  1968年  攝影/張元奇

       

      全運會表演排練  北京  1975年  攝影/袁克忠

       

       

      1979年——2011年


       

      小崗村農民  安徽滁州  1982年  攝影/汪強

       

       

      清晨乘船去澳門賣花的花農  廣東珠海  1985年  攝影/安哥

       

       

      “大哥大”是身份與財富的象征  廣東廣州  1987年  攝影/葉健強


       

      滿月稱重  遼寧沈陽  1988年  攝影/梁達明

       

       

      華強北人才市場求職  廣東深圳  1991年  攝影/余海波

       

       

      胡同風情  北京  1995年  攝影/王文揚

       

       

      互聯網移動廣告首次在上海出現  上海  2001年  攝影/李舸

       

      激情之夜  北京  2001年  攝影/雷聲

       

      神七返回地面  內蒙古烏蘭察布  2008年  攝影/王建民

       

       

      2012年——2021年

      上海世博園陽光谷成為百姓游玩的場地  上海  2012年  攝影/方忠麟

       

       

      男孩在漢口江灘公園里的游泳池潛泳  湖北武漢  2012年  攝影/王翮

       

      廚師分享APEC焰火  北京  2014年  攝影/廖攀

       

      “新麥客”通過網絡尋找收割信息  廣東肇慶  2014年  攝影/朱健興

       

       

       

      無人機完成西北首單快遞  陜西西安  2016年  攝影/袁景智

       

       

      高鐵站穿梭的旅客  江蘇南京  2018年  攝影/蔣寧

       

       

      俺們村有了新“農具”    遼寧鐵嶺  2019年  攝影/孟曉軍

       

       

      幾名外地援漢醫療隊員在櫻花樹下合影  湖北武漢  2020年  攝影/張志韜

       

       

      參加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活動的孩子們  四川南充  2021年  攝影/彭圣洲

       

       

       

      百家百福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叭腋!蓖鹑缑恳粋€家庭的歷史履歷,是家風傳承的記錄,是家庭和睦的宣示?!叭腋!崩镉袀€人成長的足跡,有時代風云的投影。小家連著千萬家,中華民族是一家。

      該版塊從數萬幅的來稿中,遴選出百家百幅之“全家?!?,象征著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家串聯起中華民族的興盛。

       

      部分展覽作品選登

      1921年  重慶城口  提供/陳國心 

       

       

      1923年  遼寧大連  提供/蔣延莉 

       

       

       

      1927年  上海  提供/仝冰雪 

       

       

      1939年  湖北武漢  提供/蔣麗田 

       

       

      1941年  北京  提供/仝冰雪 

       

       

       

      1946年  山西太原  提供/張繼光 

       

       

      1949年  上海  提供/龔超 
      1950年  吉林前郭  提供/李玉平 

       

       

       

       

      1952年  四川綿陽  提供/曾巨光 

       

       

      1959年  浙江麗水  提供/鄭孝華 

       

       

      1964年  內蒙古呼和浩特  提供/許榮生

       

       

      1967年  遼寧大連  提供/周萍 

       

      1969年  貴州貴陽  提供/徐安 

       

       

      1974年  浙江溫嶺  提供/章丹書 

       

       

      1978年  新疆烏魯木齊  提供/趙澤富 

       

       

      1979年  天津  提供/金立冬

       

       

      1981年  內蒙古興和  提供/范永泉 

       

       

      1986年  云南昆明  提供/付黨生 

       

       

      1987年  山西臨汾  提供/李汾生 

       

       

       

      1990年  山東萊西  提供/張列 

       

       

      1996年  陜西延長  提供/白勝榮 

       

       

      2004年  陜西大荔  提供/付黨生 

       

       

      2008年  四川達州  提供/謝興雙 

       

       

      2013年  福建泉州  提供/洪宗洲 

       

       

       

      2017年  江蘇張家港  提供/朱德明 

       

       

       

      2020年  廣東深圳  提供/文濤

       

       

       

      百年好合

      婚姻是人生大事,婚禮更是普通百姓為數不多被擁上舞臺中央的特殊時刻。人生的托付、未來的期許、家庭的聯姻等等,仿佛都在一場場各具特色的禮儀中完成使命。

      該版塊的一幅幅新老結婚照,從長袍馬褂、鳳冠霞帔到婚紗曳地、西服革履,再到無盡的創意不盡的風情,既見證愛情,也承載著百年中國社會的變遷。

       

      部分展覽作品選登

       

      祖父母的百年結婚照  上海  1921年  提供/巨全毅

       

       

      淑媛與廣財  北京  1949年  提供/蘇秋玲


       

       

      區公所結婚登記處  江蘇南京  1950年  提供/鄒毅

       

       

      集體婚禮  浙江嘉興  1973年  攝影/李渭鈁

       

       

      歡欣的農家  江西鷹潭  1980年  攝影/游云谷

       

      農村的婚禮  山東日照  1982年  攝影/侯賀良

       


       

      我們莊上的年輕人  河北石家莊  1984年  攝影/方春芝 馬永順


       

      幸福之路  遼寧沈陽  1984年  攝影/崔博謙


       

       

      水鄉婚嫁  浙江湖州  1993年  攝影/范國庠

       

       

      新風撲面的婚禮  山東菏澤  2000年  攝影/霍珊紅
       

       

       

      村娃瞧嫁  2005年  攝影/鄭忠夫


       

       

      潮鄉集體婚禮  浙江嘉興  2005年  攝影/王超英

       

       

      閃亮幸福  上海  2015年  攝影/邵海木

       

       

      村里來了“洋媳婦”  陜西白河  2017年  攝影/趙久剛

       

       

      幸福路上  2018年  攝影/何樟昀

       

             轉自:北京東城

      回到頂部 66a.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