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爭先,首善氣象!來2022服貿會東城展區,看文化融合新生態
牌樓上飛檐斗拱、雕梁畫柱,院落中青磚灰瓦、古韻盎然……9月1日,在首鋼文創園1號館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文旅服務專題展上,東城展區儼然一座精致的“京城四合院兒”,觀眾不僅可以沉浸式體驗“會館有戲”的濃厚戲曲氛圍,還能親身探尋胡同深處的歷史記憶,感受一場文化“穿越”之旅。

據了解,本屆服貿會文旅服務專題展,東城區以“崇文爭先 首善氣象”為主題,依托豐厚的文化資源,圍繞科技賦能、金融加速、消費促進、貿易擴容等優勢領域,打造出精彩紛呈的數字化互動體驗新場景。將戲劇之城、書香之城、博物館之城、非遺之城、中醫藥文化之城的區域特色文化發展格局借助光影、科技手段呈現出來,讓觀眾深入感受古都文脈與現代生活交匯交融的創新魅力。漫步展區,沉浸數字光影之中、感受文化金融活力、走近老字號百年傳承工藝、見證中華文化“走出去”


濃濃“京味兒”的東城展區一直是服貿會上最具人氣的展區之一。今年,參展企業依舊陣容強大,從“科技范兒”的中國搜索、鋒尚文化、七維視覺、紅洞科技、優果兒視覺、柯瑤文化,到“金融咖”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北京銀行;從代表“中國風”的中國美術館、故宮文化、尚潮文化、京演集團、紅橋市場、琺瑯廠、吳裕泰、龍順成,到掀起“國際潮”的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央視動漫等,生動詮釋了東城區在“崇文爭先”理念引導下激發的創新活力。



科技賦能——讓文化新業態持續涌現。中國搜索作為引領我國5G應用和大數據、人工智能融合創新等重大工程的建設主力軍,彰顯國家搜索引擎的引領和示范作用;作為建黨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詩《偉大征程》制作單位的鋒尚文化,通過巨型環狀互動LED大屏,展示東城區“文在城中、以文化城、文城一體”的整體城市意象;七維視覺突出展現其在計算機視覺、圖形圖像、視頻處理及人機交互領域的領先技術優勢;紅洞科技帶來合規數字藏品基礎設施的最新項目;優果兒視覺創造出全國首個數字單車體驗空間和數字餐廳光影空間;柯瑤文化推廣“11維元宇宙空間”項目,通過云計算、區塊鏈、肢體識別、無線VR等技術,呈現時光復刻空間、家園空間、藝術空間等。

金融加速——讓文化新場景批量孵化。東城區作為全國首批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創建地區,聯合多部門為推動文化與金融的融合發展不斷創新政策支持,優化產品服務,推出“文菁貸”“英才貸”等加速文化企業發展的文化金融信貸產品,促進越來越多的文化新場景加速落地。東城區設立示范區文化金融服務中心,積極用好“文菁”文化+產業基金,支持北京文創板建設。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北京銀行三家屬地支行率先掛牌成立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支行,中國工商銀行北京王府井支行、中國農業銀行北京東城支行等8家銀行機構獲批首批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文化金融專營組織機構。通過發展示范區專營、特色支行及文化金融專業機構,積極支持文創銀行、文化保險、文化企業股權轉讓平臺等機構開展文化金融試點項目,探索構建包容審慎的“監管沙盒”,為高質量發展帶來了強勁動能。

消費促進——讓文化新供給品質提升。中國美術館作為中國美術最高殿堂,致力于展示中國最新的藝術創作成果及國際藝術家的創作、促進國際藝術對話與交流以及提高中國公眾的文化認知與審美水平;故宮文化傳播公司依托故宮博物院優秀的專家團隊力量和豐富的文物藏品資源,深挖歷史文化內涵,創新傳統文化表達方式,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化的引領者;尚潮文化公司堅持守正創新,打造系列博物館文物IP,為消費者提供形式有趣、內涵豐富的文創產品;紅橋市場推出以設計、研發、展覽、銷售、互動體驗于一體的珠寶、文創產業鏈,打造了文商旅融合發展的新消費品牌孵化基地。


作為京味兒文化代表的各類老字號和非遺企業,是觀眾在東城展區打卡熱點之一。北京琺瑯廠憑借產品研發優勢、上乘制作工藝以及濃郁藝術氣息享譽國內外市場,將絢麗多彩的景泰藍制作工藝從皇家帶到民間,從紫禁城走向世界;商務部首批認定的“中華老字號”吳裕泰,傳承發揚茉莉花茶制作的非遺技藝,推動傳統文化、茶文化、企業文化融合創新;享譽京城百年的老字號“龍順成”,以“京味文化”與“京作”家具發揚光大為己任,將宮廷家具特色融入現代家具制作之中。

貿易擴容——讓文化軟實力優勢集聚。2021年9月,東城區成為全國第二批國家文化出口基地。本次展會上,國內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出版物進出口貿易企業、數字資源提供商和國際性書展服務機構——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通過“5G新閱讀”和“中國印云”數字平臺項目向公眾展示用中國創新引領世界圖書閱讀的新趨勢;央視動漫圍繞核心IP進行全產業鏈布局,在電視動畫、電影、新媒體、舞臺劇等多業態深入開拓,打造成為全媒體傳播、全產業鏈運營的動漫集團。

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是首都北京最鮮明的底色。東城展區通過富有匠心的設計,將陳獨秀舊居的大門融合在展區內。從這扇門走進院落內,戲劇之城、書香之城、博物館之城、非遺之城、中醫藥文化之城的特色讓觀眾一下子就沉浸式地融入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賞一出好戲——
東城區依托會館資源,不斷探索會館活化利用,打造了一批小而精、小而雅、小而美的戲曲作品,讓百年戲臺再現光影,開啟“會館有戲”序幕。展會現場,京演集團、天街集團攜東城“會館有戲”品牌,聯合奧哲維公司“新現場”高清放映項目,通過一系列美、精、雅的高清戲劇作品展示,讓公眾近距離感受戲劇之城的時尚風潮。

讀一本好書——
“進商場、進社區、進園區、進樓宇”,隨著實體書店“四進”政策的深入落實,“書香之城”建設取得了顯著進展。東城區推出“國潮風尚”“書映百年”“國風靜巷”“雅集流韻”“老城文華”五條書香打卡路線,帶領廣大市民共同走進城市的“文化會客廳”。展會現場,公眾可以通過數字化的展示,了解書香之城極具美學的空間、復合多元的場景、專業細分的服務以及創新驅動的模式。






觀一場數字文博展——
東城區是全市歷史文化遺存最豐富的地區。既有收藏明清皇室珍寶的巨大寶庫的故宮博物院;也有世界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還擁有收藏著11萬余件各類美術作品的中國美術館……展會現場將以立體紙雕燈箱的設計形式,呈現博物館之城承載的城市精神。

見一顆非遺匠心——
東城區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截至目前,非遺項目總數達到225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37項,北京市級非遺保護名錄71項。展會現場,通過大師與觀眾互動交流,玉雕、兔兒爺、景泰藍等深受人們喜愛的非遺技藝,讓更多公眾近距離體驗非遺之美。
感受一番中醫藥文化魅力——
坐落在中軸線上的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是國家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示范基地,不僅名醫薈萃,更是廣納百家所長。在本次展出中,帶來了中醫文化與現代健康結合的養生理念以及優秀文創產品,呈現中醫藥文化的仁德與智慧。

除了主展場活動,還有四場分會場活動,讓公眾感受古都文化、紅色文化、創新文化和京味文化共融的東城生活。人們可以在嘉德藝術中心“崇威耀德”故宮博物院藏清代武備展活動中,了解中華武備瑰寶所承載的精忠勇毅之氣與古雅莊重之美;在北大二院舊址“追尋紅色起點,感悟本色初心”紅色線路打卡活動中,重溫百年黨史,傳承紅色基因;在東四胡同博物館的“國風靜巷”非遺手工體驗營活動中,走近非遺、認識非遺;在隆福寺文創園的NEED復古市集上,感受東城區文化產業園區的創新活力。

精彩的服貿會東城展區,濃縮著東城區以高度文化自覺推動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努力。東城區堅持“崇文爭先”理念,將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走出了一條以文化為根基、為底色、為驅動的創新發展之路,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文化產業實現穩步發展。東城區加速“崇文爭先”,以文化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把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文化產業規模和地均產出位居全市前列,全國文化企業30強及提名企業總數位居全市首位。不斷優化提升“一主三副”產業格局,壯大文化產業規模,打通文化鏈與價值鏈的聯接,實現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2021年,東城區規模以上文化企業520家,全年實現收入1436.3億元,同比增長11.9%,占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單位收入8.2%,吸納從業人員5.3萬人,文化產業收入規模和增速,位居全市前列。

“文化+”產業融合逐步深化。東城區把“文化+”作為重要引擎,培育打造新興產業增長極,實現文化產業對外跨界。培育“文化+數字”業態,深耕文博、戲劇、非遺、老字號等優質內容,實施數字內容精品工程。打造以5G、超高清、虛擬現實等技術為依托的沉浸式體驗型場景,打通產業鏈與價值鏈的聯接。培育“文化+旅游”業態,激發“故宮以東”品牌效能,建立文商旅聯盟協同機制。發揮文化探訪路線的歷史文化價值,推動旅游演藝、文化遺產旅游、研學旅游、主題公園、主題酒店、特色民宿等業態提質升級。培育“文化+中醫藥”業態,運用文化創意等手段積極提煉東城中醫藥文化標識,以協同創新方式推動形成以中醫藥文化傳播、文化療養、創意設計、醫療服務等為載體的的創新融合業態。培育“文化+體育”業態,提升體育與文化、傳媒、旅游等領域的融合深度,不斷拓展體育表演、體育影視、體育旅游、電子競技等新型業態。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創建成果顯著。東城區從工作機制建設、政策體系完善、服務力度強化等方面大力推進示范區創建工作。截至2021年12月31日,示范區專營機構服務北京地區文化企業存量864家,文化貸款余額111億元。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示范區專營機構服務北京地區文化企業315家,文化貸款余額51.8億元。
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有序推進。東城區文化生產交流貿易活躍,“文化+”產業體系健全,文化領軍企業發展強勁,已成為全國示范性文化創新策源地。文化產品和服務貿易規模不斷擴大,2021年文化進出口額超過51971.74萬美元。涌現了鋒尚文化、光線傳媒、中文在線等高速成長的文化企業,保利拍賣、嘉德拍賣已在藝術品交易領域形成“北京價格”,已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和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窗口。

文化承載空間不斷拓展。積極利用老舊廠房等疏解騰退空間建設文化產業園區,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園區存量資產利用,不斷深化“胡同創意工廠”發展模式。出臺文化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導則,以“城市針灸”方式推動雪蓮·亮點文創園、祿米倉新視聽產業園等“胡同里的創意工廠”改造升級,通過逐步“騰籠換鳥、筑巢引鳳”,一批城市存量空間被打造成為城市文化產業的承載空間。發揮故宮—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輻射帶動效應,建設綜合性文化融合發展新地標。
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未來,東城區將進一步加速“崇文爭先”,做實“六字文章”,推動文化賦能區域發展,讓文化魅力充分彰顯。高水平創建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高質量發展文化產業園區,高起點建設國家文化出口基地,以文立城、以文興業,為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的新時代首都核心區而努力奮斗,為加快建設全國文化中心、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實現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作出新貢獻。